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溯源
河南南阳桐柏县境内有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也称白云山,有云台禅寺,被尊为“白云祖庭”,是临济宗白云系的发源地,开山始祖为端德和尚,据称来自四川西昌紫薇山宗林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信息。本文结合两地的相关资料,带你一同探究关于这位祖师的更多信息。
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
笔者因为探访了不少禅宗祖庭的缘故,了解到一些与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有关系的僧人。比如曾住持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的体光老和尚,十六岁时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云台禅寺海山法师座下披剃出家,《白云山志》记载,为白云系第十一代传人海山法师的弟子。还有洛阳白马寺的方丈印乐和尚,也是出自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为白云系第十二代传人,今年又被礼请为少林寺的住持。自端德和尚开山以来,高僧辈出,白云系子孙分布大江南北,更多关于出自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的高僧,《白云山志》中有详细的记载,有兴趣的可以一读。
云台禅寺位于桐柏县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我并没有去过桐柏县,不过关于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有一本书《白云山志》有详细的记载,此书为白云系第十二代传人印恭法师所著,印恭法师为桐柏水帘寺方丈,1993年圆寂。据《白云山志·志高僧》记载:
开山始祖端德和尚: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彻悟心性,发明本来,节操唯严,心乐幽寂,法传临济四十一世。于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太白顶。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趺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且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殿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最初从祖落发者,即黄冠中四名高道,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并付心印于四人,偈曰:法从心体生诸法,离诸心体法无生,无生心体法真法,心体无生真法真。祖传法已,遂留圆明、圆真在山传灯宏化,自与圆智等,一身云水返西蜀矣。(此出白云宗谱)。
《白云山志》关于这位开山始祖端德和尚的资料非常有限,清初虽然有灯录,但端德和尚所处的年代略晚一些,不见于灯录的记载。
西昌县
《白云山志》记载开山始祖端德和尚,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传法后便回到了四川。如今的西昌市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为自治州首府。我首先在西昌县志中查找宗林寺,据民国版《西昌县志》记载:
宗林寺,距华严寺十五里,登白山二里即见拖木沟。
似乎价值不大,于是又查找名为“端德”的僧人,没有找到。倒是发现一位名为“海德”的僧人,民国版《西昌县志》记载:
僧海德,号华光,湖北黄州人。幼业圬,康熙时,曾在建昌镇署墁墙,一日,忽见螺髻仙境,恍然有悟,遂至德昌解结寺披剃,住锡三教寺。继见紫遗山清雅,因于其山仙人洞下创两兰若,不时往来二处,静修四十余年,蓄发长数尺,又号长发和尚,坐脱三教寺,肉身不化。今其肉身尚在紫遗山供俸,三教寺亦存坭真。据僧云:吾之后间代必有一肉身成者。后其徒孙普度,元孙了怀,果如其言。今宁远五属僧人,大半系其后裔。
也号“华光”,会不会就是《白云山志》提及的开山祖师端德和尚呢?民国版《西昌县志》只能找到这些,毫无进展。
德昌县
后来发现一篇出自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文章《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作者为周雯,引起了我的注意,讲的是德昌县的佛教历史。
德昌县,现在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图上紧挨着西昌市,位于其下方,清乾隆二十七年时改为隶属于西昌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德昌又单独建县,历史上与西昌县都属于宁远府。现在看到的民国三十年版的《西昌县志》,这时德昌还隶属于西昌。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
华光和尚,法名海德(俗姓龚),系觉达和尚的大徒弟。河南光州光山县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德昌六所解结寺皈依觉达,六月十九日披剃后住锡三教寺(现德昌中学校址)。之后,云游锦州万佛寺、广东丹霞山、宁波天童寺、山西五台山甘泉寺、南山寺等,遍参高僧,定惠双修,德行卓著。因蒙一菩萨示以千佛绕昆卢之紫微山仙境,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直返德昌。当地檀越仰师禅德,慨然施山。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秋,华光入山斩木破林,于紫微山仙人洞下面结茅栖止,兴工创建宗林寺。
华光和尚即海德和尚,也称华光祖师。为觉达和尚的大徒弟,觉达和尚在民国版《西昌县志》没有提及,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
觉达和尚,号慈怡,俗姓雷,湖北省黄岗县石洞渣湾人。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十月十六日卯时,八岁时在家乡观音山罗汉寺出家,年长具戒后诸方参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栖身于德昌六所,重建木鱼山解结寺,并在距解结寺不远的老幼山创建凌云寺、清泉寺,阐法授徒。
觉达招收的三个徒弟海德、海云、海瀛,后都各自主持寺院,使德昌佛教重现生机。乾隆四十六年(1781)九月十八日觉达圆寂,僧寿59岁。
如此详细,可见作者应该是看到塔铭这类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发现民国版《西昌县志》记载的海德和尚的事迹,实际上把海德和尚与其师觉达和尚的一些事迹给搞混在了一起。海德和尚为宗林寺的创建者,关于宗林寺,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
宗林寺,位于螺髻山西麓麻栗镇大象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仲秋,德昌曹洞宗二代祖师华光和尚入紫微山,斩木破林,于仙人洞下,结茅栖止,兴工创建。
宗林寺背靠紫微山,占地二十余亩,寺庙宽阔宏大,供奉文殊、弥勒、观音、地藏、普利、维那诸佛。宗林寺东坡为紫微山古佛坪,建有曹洞始祖觉达墓塔,有和尚坟二十余冢。寺东北侧,悬崖峭壁处有石灰岩溶洞,约四十多平方米,洞高五米,钟乳石倒挂,巨石铺地,清泉涌溢。华光晚年“隐居深岩,恒住洞中”,并在此圆寂,此洞遂称“祖师洞”。寺南隔山溪约一公里处有华光墓塔,塔高四米,六面二重,均为汉白玉砌成。碑文记:“开建紫遗山周围1280里,一维36处扬板,720处开梆,3600处吃斋,有18顶,27坪,13佛洞,108景”。当年宗林寺不仅风景优美,且香火旺盛,远近闻名。
如今宗林寺已毁,只存遗址,觉达和尚塔以及华光(海德)和尚塔尚存,文章关于二人的记载应该是来源于塔铭,所以可信度很高。这里提及了紫微山,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现在螺髻山实际就是紫薇山,这是佛家的一种称呼。难怪一开始我搜索紫薇山,发现没有相关信息,倒是出现了螺髻山。“因道光皇帝道号紫微,故紫微山改为紫遗山”,紫遗山在县志有时也叫紫仪山,据民国版《西昌县志·宗教》记载:
曹洞宗以紫仪山之寺院为本院,其他伪分院,邑城西北之发蒙寺、东门坡之东林寺,以及德昌寺之大佛等皆属之,是为曹洞宗驻锡之所。其繁衍之状况,较为分明。
紫微山一带的寺庙为曹洞宗的寺院,那么海德和尚也属于曹洞宗吗?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觉达和尚被认为是清代德昌县曹洞宗的源头,作为徒弟的海德和尚自然也是曹洞宗了,作者很专业,还列出德昌县曹洞宗的宗谱,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
曹洞宗谱以32字排列:广崇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觉达和尚与海德和尚正好对应宗谱中的“觉海”。这个宗谱是曹洞宗的哪个传承呢?清初的灯录中没有关于觉达和尚的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临济宗僧人迅雷明喜等人编纂的禅宗世系著作《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简称《缁门世谱》,有记载曹洞宗的宗谱,如下:
又贾菩萨万安禅师,旁出一枝,计三十二字,派曰:广崇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慧镇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所列的曹洞宗谱与曹洞宗贾菩萨派的宗谱完全一致。另外明末曹洞宗的云门系的曹洞宗宗谱,如下:
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与贾菩萨派的后十六字完全相同,不知道《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作者所列的32字曹洞宗谱从何而来,如果是所属寺庙的资料,那么应该就是曹洞宗贾菩萨一派了。如果只是根据“觉海”的字辈推演而来,那么觉达和尚所属的宗派也可能是曹洞宗云门系。
贾菩萨派
虽然觉达和尚所属的宗派也可能是曹洞宗云门系,但更大概率可能是曹洞宗贾菩萨一派,这一派源自金末元初,曾驻锡邢台大开元寺的万安广恩禅师。因当时正处金元交替之际,邢台一带战火频起,百姓流离。万安禅师扶弱济贫,为难民安排食宿,救众生于危困之中。因其俗姓贾,人称“贾菩萨”。不过万安禅师的师父晖公和尚,因为缺乏灯录的记载,被认为师承不明,邢台在金末元初之际是北方曹洞宗的重要传播地,大概率可能也是曹洞宗,实际上后世宗谱中一般也把贾菩萨这一派归为曹洞宗。有:“临济遍天下,曹洞占一角,贾菩萨派到处跑!”,可见这一派的传播之广,比如现在峨眉山也有贾菩萨派的传承。
海德和尚
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记载:
德昌曹洞宗自觉达后,逐渐形成华光、普渡两派,自徒自繁。
华光派宗谱32字: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眼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普渡派宗谱48字:悟道昌灵、法印兴宗、妙传无为、慧定圆通、慈用了济、明心真空、广庆耀宫、清静自在、证觉常融、权实普照、永振宗风。
再看一下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的宗谱,据《白云山志·白云宗谱》记载:
法派: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除了“妙眼心空”的“眼”字不一样外,可能作者误写的缘故。华光派的宗谱与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的宗谱完全一致,到这里读者可能就已经明白了,《白云山志·白云宗谱》记载的开山始祖端德和尚,实际上就是德昌县记载的海德和尚(也称华光和尚、华光祖师),“海德”来源其师父觉达和尚的曹洞宗谱,“端德”则来自于他自己这一派宗谱,取自“端圆常寂”的第一个字,当然这一改动也让溯源变得有点困难。
海德和尚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据《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华光和尚》记载:
此后,华光坐禅仙人洞多年,一饮一食皆在洞中,因蓄发长数尺,又号长发和尚。世缘将毕,下山至三锅庄住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十二日午临终前,说偈云:“吾在西南驾宝舟,不分昼夜度春秋,单传心印无人识,止定灵光出虎丘”复朗曰:“江水向东流,白云往西收,老僧返竺国,提锡还中州。”语毕,端坐,瞑目而寂。其血肉身躯,不臭不腐。后僧众于新殿落成之际,特造石龛供奉遗体。
光绪三十年(1904)除夕之夜,有道士上殿瞻礼,不慎烛火焚帘,致供奉一百余年的华光遗体被烧毁。
至此关于海德和尚的信息就已经明了,整理如下:
海德和尚,字华光,曹洞宗僧人。桐柏山白云系开山始祖,即《白云山志》记载的端德和尚。同时也是德昌螺髻山(紫薇山)宗林寺开山始祖。河南光州光山县(今信阳光山县)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圆寂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世寿六十四岁,圆寂后曾保留肉身,光绪年间被毁,但是其塔以及塔铭依旧保留。海德和尚的临终偈语:“江水向东流,白云往西收,老僧返竺国,提锡还中州。”总感觉似乎有所指。海德和尚的家乡光山县离南阳的桐柏县不算很远,所以到过桐柏山的太白顶似乎也正常。
改宗迷雾
最初看到《白云山志》中海德和尚(端德和尚)的临济宗第四十一世的身份,是有点疑惑。我曾研究大兴善寺的禅宗法脉,寺内有碑《大兴善寺法派碑记》,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临济宗第三十七世了信禅师所撰。海德和尚(端德和尚)作为乾隆年间的僧人,却是临济宗第四十一世,似乎传的太快,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也才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很明显给海德和尚的这个临济宗第四十一世身份是不合理的,但这个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海德和尚就不是临济宗的僧人,而是一位曹洞宗的僧人。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海德和尚可能身兼曹洞、临济两宗,如果是那样现在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使用的宗谱就不应该和海德和尚在四川宗林寺所传的曹洞宗宗谱是一样的。实际上在海德和尚所处的清代早期,非常注重宗派,根本没有现在所谓身兼好几个宗派的现象,身兼好几宗是后来才有的现象。
改宗临济宗应该不是海德和尚的本意,可能发生在白云系后来的某代身上,具体何时已不得而知,但追其本源以及使用的宗谱,本质上还是曹洞宗一脉。
结语
河南桐柏到四川西昌有点远,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导致两地独自发展,少有来往,这也是《白云山志》关于海德和尚的记载如此之少的原因。现在交通发达,而且白云系高僧辈出,但是作为祖庭的宗林寺却因为已经是遗址,少有人问津,好在有《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这样的文章,才让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而揭示这段往事,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海德和尚以及德昌曹洞宗的历史。文章难免有误,如有错误欢迎评论。
参考资料
原文最初发表在公众号《德昌螺髻山宗林寺: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系祖庭》,本文略作调整。
- 《周雯 ‖ 德昌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 《白云山志》印恭法师著